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
位置: 主页 > 网络公关
危机公关山顶蹦迪舆情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30 17:39
  |  
阅读量:
近日,有徒步团体通过网络平台自发组织约200人,携带移动发电设备,在深圳梧桐山风景区夜晚蹦迪,视频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对此,涉事景区管理部门称已报警。而在不久前,3名游客在长城刻字同样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旅游乱象、景区保护,景区治理问题值得各方关注。厘清舆情事件的各方责任,对于即将到来的旅游高峰,或有指导意义。3月22日,部分短视频博主在抖音发布“梧桐山大型蹦迪现场”相关视频,舆情开始发酵。23日景区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深圳地方媒体、新京报官方微博介入,引发网民和新闻媒体转发评论。随后,关于此事的相关报道在客户端平台被广泛推送,舆情持续保持较高热度,26日,舆情逐渐回落。高频词云图显示,“蹦迪”“200人”“山顶”“自发组织”等与事件直接相关的词汇成为舆论高频词,事件本身所涉及的人数、地理位置等成为网民讨论的核心内容。此外,对于事件的“强烈谴责”以及“管理部门”相关处理结果等话题也受到舆论极大关注。网民普遍认为,梧桐山顶深夜蹦迪这种“迷惑行为”,不仅违反了景区管理规则,更是对人身安全的不负责。有网民指出,当聚集者们沉浸在音乐之中时,很可能忽视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相互踩踏、踩空坠落等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微博网友@哈尼的甜心感叹,蹦迪者的规则和秩序意识缺乏得离谱。此外,梧桐山顶地势陡峭,且有野猪出没,山顶蹦迪既扰民又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极大。正如知乎网友@余非所言,组织者大概率对人群聚集可能引发的的安全问题半点认识和准备都没有,还是户外、夜间。更有评论直言,山顶蹦迪可能花钱少但是“费命”,蹦迪还请去专业场所。梧桐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深夜山顶蹦迪对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受到关注。梧桐山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被称为镶嵌在深圳版图上的“绿宝石”。众多网友提到,野外蹦迪给风景区带来噪音和强光污染,对植物的生物钟节律与动物春季繁衍造成巨大影响。深圳晚报评论指出,蹦野迪的行为看似与“天地融为一体”,实则恰恰相反,是对生态的干扰、会对生态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文旅中国也呼吁广大游客,在进行户外娱乐的同时,也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切不可图一时的新鲜刺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拍摄、传播风景区违规蹦迪的视频,在网络上形成错误示范,或引发大量效仿行为。由于部分公众缺乏野外知识、不了解相关管理规定,对此类行为的后果不甚清楚,容易受网络热点影响。相关新闻的评论区已出现部分被误导的言论,称“感觉好刺激、新奇,我也想蹦”。南方日报指出,相关短视频的传播很可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倍增效应,助推这种错误行为的发生。人们竞相模仿,给景区带来的只能是一道加一道的遍体伤痕。以“徒步团体”之名义进行违规活动,舆论聚焦加强景区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山顶蹦迪违反了《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南方日报指出,聚会蹦野迪人员以“徒步团体”之名义,不提前向有关部门申报集会活动,将个人喜好与快感建立在牺牲大好美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给规则以权威”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对于此事,大部分网友认为景区应该加强惩戒,杜绝此类违规行为再发生。此前,3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体上刻划姓名,被依法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并被列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北京日报评论建议,单纯靠景区监管阻止乱刻乱画的行为不现实,必须拿出更严肃的惩罚措施,要让不文明的手感到“切肤之痛”。景区保护不仅需要“硬管理”,还需要“软疏通”。尽管舆论普遍谴责山顶蹦迪行为,部分网友认为景区管得太宽,在开放性公园蹦迪毁坏生态环境的指控略显牵强。对于此类态度,应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各景区应主动发掘并回应游客需求。自媒体@每日全接触评论称堵不如疏,对抄小路夜爬梧桐山蹦迪的现象,景区的处理方式可以更温和,例如主动在特定时间组织面向年轻人的游乐活动,满足游客需求。其二,强化游客的文明出游、安全出游意识。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发现,公众对很多景区规定与户外知识了解不深,若能加强旅游科普宣传,游客无意间破坏景区的举动将得到有效控制。“山顶蹦迪”“长城刻字”引发舆论谴责,也激发公众对景区保护的关注和讨论。随着我国公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出门旅游观光已是大家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文明游览行为时有发生,折射出目前不少游客的文明程度与收入水平还不相匹配,也凸显了不少游客缺失基本道德素养和文明自律意识。从舆情应对看,深圳梧桐山景区在处理“山顶蹦迪”事件上略显迟滞,事件发生于3月20日晚,待相关视频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后,景区才发布通报,响应时间较晚,不免引发舆论对景区管理和舆情事件处置速度的讨论。另外,景区还要反思的是工作重点应从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预防上,解决好景区管理不严的问题。有观点指出,蹦野迪对景区造成的伤害不可逆,“亡羊补牢式”的严惩效果有限。管理部门不妨将各项措施前移,守好进入风景区的正门,堵住擅闯景区的偏门,真正看护好大自然馈赠我们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即将到来的清明和“五一”假期,很多人选择“补偿式返乡”“补偿式旅游”,景区客流量或将出现大幅上涨。面对疫情防控、游客不文明行为多发、客流量将迎来大涨等多重压力,景区还需做好充足的迎客准备:首先,疫情防控是景区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需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测温系统、预约旅游等措施,强化公众疫情防控意识,提醒游客戴好口罩,切不可出现人流拥挤、聚集现象。其次,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深刻吸取 “山顶蹦迪”“长城刻字”等事件教训,可在门票背后、草坪指示牌、路牌上,用醒目字体提醒游客文明游览,或通过景区广播等途径,重复不间断播放文明游览注意事项、法律法规,以及不文明游览的后果,提升游客文明游览意识。第三,强化监督,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畅通举报途径,鼓励游客举报不文明游览行为,完善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第四,转变思维方式。当前,游客群体愈发年轻化,面对类似“留言”“拍照打卡”等90后、00后热衷的新需求,景区管理要疏堵结合,为其中合理的需求提供暖心服务。此外,面对即将迎来的清明“五一”客流量大考,景区还需严格检查游乐设备设施,完善紧急救援措施,尤其是山峰、湖泊、河流等户外景区,需加强对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和提醒,警惕因游乐设备故障、老化,防火设施未及时检查更换,出现火灾或游客人身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