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
位置: 主页 > 网络公关
BCI抵制新疆棉花舆情事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30 17:39
  |  
阅读量:
3月24日,一则“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抵制新疆棉花”的消息引起中国舆论场的轰动,促发全网愤慨。这场由“抵制新疆棉花”掀起的舆论战,对于我们该如何做好国际舆论工作其实有着重要启发。如果说有网友曝光“BCI抵制新疆棉花”的信息引发大众对事情的关注,作为BCI会员之一的H&M集团的回应则引爆了话题。3月24日,H&M集团在官网发布声明宣布抵制使用新疆棉花,称“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24日20时,微博账号@HM中国 就“抵制新疆棉花”一事回应,称“通过全球认证的第三方来采购更可持续的棉花,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地的棉农采取更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种植棉花”,舆情走势第一次达到波峰。而事实上H&M并非是第一个公开宣布抵制新疆棉花的品牌,其所加入的NGO组织BCI早于2020年10月宣布不再为新疆棉花颁布该机构的国际认证,作为会员的耐克、阿迪达斯、新百伦等也均曾发布过声明抵制使用新疆棉花。3月25日,社交平台相继掀起“抵制H&M商品”“支持新疆棉花”的热潮,截至3月25日13时微博#我支持新疆棉花#话题阅读次数达14.4亿,讨论次数591.6万,舆情走势在25日10时达到第二次波峰。3月24日,H&M代言人黄轩、宋茜、辣木洋子等艺人在事件发生后发布声明停止与其一切合作,截至3月25日已有约20位明星与抵制新疆棉花品牌解约。主播薇娅团队也宣布下架涉及污蔑新疆长绒棉及涉及中国人权问题的品牌商品。3月25日,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的“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洁无暇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玷污抹黑。同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同一时间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民意不可欺不可违”。众多媒体也点名批评以H&M为代表的国外服装品牌污蔑新疆形象及涉及中国人权问题的行为。央视“主播说联播”栏目评论称其“一边想在中国市场赚钱,一边又拿着彻头彻尾的谎言来攻击中国的行为也许正合了这家企业的品牌字母缩写:荒(H)谬(M)!”。环球网则对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提出如果想与那些由西方反华智库、NGO、媒体、政府和被他们控制与胁迫的行业协会进行斗争,只靠运动式的“抵制”并不可靠。BCI和一些国际品牌对新疆棉的无端抹黑行为引发了网民的强烈不满。网民们集体表达了对于H&M集团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妖魔化新疆形象、恶意散播中国人权问题谣言的不满,出现了不少“退出中国市场” “吃中国人的饭、砸中国人的锅”等声音:知乎用户“李建秋”也发表了对于此类外资企业管理的意见“在中国的市场上应当有中国的规则,不能损害中国国家利益”。同时不少网民也表示支持和催促明星艺人与涉事品牌进行解约的行为,强调“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一些网民也从此件事情联想到当下其他国家对于中国人权问题含糊其辞又咄咄逼人的态度与辞令。例如有网民表示“美国政府一见棉花,立刻想到黑人,立刻想到种族歧视,立刻想到强制劳动,立刻想到奴隶制,立刻想到集中营,立刻想到种族灭绝,其政治的虚伪与无耻一览无余。”还有部分网民从国际上棉花产业发展角度剖析背后的深层的经济利益。例如有网民表示,中国如今是全世界第一产棉大国,也是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而美国则屈居其后,“喊人权不过都是披着生意外衣”。也有不少网民发表了关于促进国货崛起、加强自主服装品牌建设的看法。微博用户@月城知游称,“近年来国货运动品牌发展突飞猛进,丝毫不输国际品牌!国货需要广大中国消费者的支持,新疆棉花更需要中国消费者的力挺。”同时,观察发现,期间也不乏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论与行为,“蹭流量”“服务于这样的企业无异于卖国”等评论频频出现,甚至有网民晒出截图在一些品牌方网店辱骂客服人员。微博话题#不要为难打工人#也冲上热搜,不少网民呼吁不要将品牌方的错误强加于售货员、客服、主播等基层工作人员而干扰其正常工作,爱国也需理性而为。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还有声音担心“支持新疆棉花”的行动引发次生舆情。比如已有网民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火烧耐克鞋”的视频,后虽被证实为谣言,但仍引起不少争议。事实上,H&M等涉事公司的官方声明并非“自娱自乐”,该决定是基于瑞士非政府组织BCI对其全球供应链的劳工状况调查。除了H&M,其成员阿迪达斯、耐克、新百伦等品牌也曾发表过类似声明。但是,自称处于中立地位的非盈利组织BCI的中立性受到质疑。据观察者网文章,BCI的立场和信息并非一以贯之。尽管BCI官网曾在2020年9月发布新闻稿指控新疆问题,但其在微信认证的“BCI良好棉花”称上海代表处从未发现一例有关强迫劳动的事件,且就在H&M发表抵制新疆棉花事件愈演愈烈之时,网站已无法搜到BCI去年10月的涉疆新闻稿。另一方面,非盈利组织既然不能自负盈亏,其行动难免不会被资金提供者影响。然而,BCI官网显示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是其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据维基百科,USAID曾被批评不是在国外推进真正的社会或人道主义事业,而是为了发展政治和军事伙伴,并且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有牵连。无论目前舆论场的理智与不理智,本次舆情事件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是以人权、宗教等问题包裹的贸易战制裁。部分西方国家以“侵犯人权”为理由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结构,譬如“强迫劳动”与“体面劳动”:部分西方国家认为“强迫劳动”侵犯人权。2021年1月,美国以中国“强迫劳动”为名禁止新疆棉花及番茄制品入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对此回应,称所谓“强迫劳动”问题完全是凭空编造的世纪谎言,其目的是限制打压中国有关方面和企业、遏制中国发展。在此基础上,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双标”准则,要求劳动人民“体面劳动”。环球网刊文称,对于其相关标准中的“提倡体面劳动”,BCI在审核方面“双标”严重,它一边对如印度等国雇佣童工采棉的行为要求“尽量不要用”,一边向新疆企业发出“终止合作”的邮件。诸如此类的做法本质上是排斥中国供应链。据21世纪经济报道,相关禁用新疆棉花企业的主导者实为BCI,其背后是供应链主导权、定价权和标准的争夺。中国产棉占全球约22%,新疆棉花产量占中国80%,其目标不是新疆棉花,而是中国棉花,甚至是中国纺织供应链。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3月24日曾表示,“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方有关实体和个人实施制裁”。如上文所述,不少中立性和严谨性存疑的信息和研究,仍大量存在于国际舆论之中,长期发挥了着妖魔化中国形象的作用。究其原因,离不开两个方面:其一,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着刻意夸大、歪解事实的情况。早在2019年,就有外媒假借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新疆和田地区维族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报告》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受到人权侵犯的证据。可事实上,并非只有新疆地区出台过就业转移相关政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宁夏和福建就启动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省为宁夏西海固地区群众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极大地调动了宁夏劳动力赴闽就业的积极性。其二,部分西方人和媒体对中国仍持有较为守旧刻板、污名化的偏见。2020年7月17日,BBC新闻之夜栏目曾采访了一名叫早木热·达吾提的维吾尔族女子,她在节目上的发言成为了诸多反华势力攻击炒作新疆的“证据”。部分外国媒体基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主观臆断所做的新闻报道,更是加深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妖魔化。同时,此类假新闻也一度受到了网民、业界乃至社会的批驳。如在2021年2月1日,B站播主“大漠叔叔”发布“应聘BBC新闻记者”的视频,以此调侃BBC“先有结果,后有证据”的假新闻制造能力。事实上,我们还应该从本次事件中意识到: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和维护中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社会对华认知何其重要。而在软实力背后,非政府组织与公共外交的力量不容忽视。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植棉区之一,其背后涉及中国纺织行业、农业等各领域。而西方国家借BCI“终止合作”之手争夺植棉行业国际话语权,实施贸易制裁。正如外交学院教授施展所言,“国际秩序不仅是由国家间关系构成的,还有复杂的多重规则体系在运作。”作为国际性商业标准、产品标准或一般行为规则的制定者——非政府组织,就是有别于主权国家关系的另一种秩序。在此背景下要想掌握行业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国还应及时提升非政府组织、乃至公共外交的在全球秩序中的声量与穿透力、以及组织影响力。